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城市与水] 往昔的城市生活主流——水井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这个主流非彼主流一词,而是旧时百姓生活的用水主流。      河水固然是水,也保不定有灰尘、污物的参入,除了行船撑排,也就多的是洗洗涮涮之用。而相对于河水的开放,井水就来的封闭、安全了,且地下水地表的过滤渗出,这井水就成了百姓人家的饮用与洗涤之水了。旧时杭城的水井应该有数千或更多,而时代的变迁,水井的大量消失,使用水井的人家也就越来越少了,实在是遗憾之事。


紫阳山下的紫阳泉双眼古井
最后编辑仲元 最后编辑于 2014-07-21 21:22:20
分享 转发
TOP
2#

杭州素有“钱塘自古繁华”美誉,老城区更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街头巷尾、民居深处的一口口古井,犹如散落在杭城寻常巷陌的珍珠,见证着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水井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水井也是杭州的根、杭州的花,杭州这座城市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就是靠水井为生的。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就是那一口口水井养活了百姓的生活,没有了水井那日子就不可想象了。




最后编辑仲元 最后编辑于 2014-07-18 09:16:29
TOP
3#





       井圈上的潜庐两字,其实就是井后院子(紫阳卫生院)里的潜庐,主人是曾经在民国初期两度当选为“浙江省议会会员”,是近代奉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学者、民族实业家,浙商前导的东阳籍实业家何绍韩。何绍韩的书斋就叫“潜庐”,而他又自封“紫阳山人”。 潜庐旧址就在古井“紫阳泉”的后山。山上的石洞、石笋、古树以及大量的石刻、石阶、假山、水池、地道(雨天会形成瀑布),当年何绍韩从胡雪岩女儿手中购来的。明清风格的建筑群十分精美。建筑的百分之八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改建为紫阳卫生院,现仅存井后山岬的花园,花园中还保留着两幢当年的书房。据说这块山岬和鼓山对峙,是紫阳山伸入钱塘湾的礁石构成,景色得天独厚,历经沧桑仍非常幽静美丽,在市区很少见。上书房曾作危房修建,外形小有改变,下书房原貌未动,但已岌岌可危。
       旧时,有钱人以良知修路造桥、凿井开渠,都是方便了百姓生活。"饮水不忘挖井人",说的就是水井与百姓生活的密切。
最后编辑仲元 最后编辑于 2014-08-05 10:23:58
TOP
4#



只能透过卫生院的空隙看到潜庐的部分房宇。


花园尚在,可已是面目全非。
TOP
5#






燕春里8号围墙外与9号院子里的姐妹井
最后编辑仲元 最后编辑于 2014-07-17 15:58:19
TOP
6#





十五奎巷井弄内的老井
TOP
7#






瑞石四眼井旁总是很闹忙的。
TOP
8#






旧时众多的水井,可是真正的“低碳”,就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自行车大军。
最后编辑仲元 最后编辑于 2014-07-17 16:09:06
TOP
9#





井水,冬暖夏凉,无需费用,因而是井台附近居民的洗洗涮涮最爱。
年代已久,不过还是有不少老井保存了下来,还在继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最后编辑仲元 最后编辑于 2014-07-18 09:25:18
TOP
10#

杭州的古井,也记载了一段历史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