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阁,又叫通明阁,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东北部延庆观内,始建于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其建筑坐北朝南,通高18.25米,分为上、中、下三层,全部是由青砖、青石和琉璃瓦件砌成,整个建筑不施梁木,结构严谨,富于变化,是一座无梁式的亭阁建筑,在中原乃至全国都非常罕见、汉蒙文化巧妙结合的历史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阁第一层(下层)为正方形,四四方方,四平八稳。外部为四坡檐顶,在檐脊上方还雕有标志等级制度的五个走兽,分别是:龙、凤、狮、马、鱼。雕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它一方面是五行的象征,金木水火土,另外也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体现。
第二层是一个八棱形的实体,这种从四方形向八棱形的突然转变,在古代建筑史上是十分少见的,在八棱形的四周用碧绿的琉璃瓦砌出了连续的山花,像一座座高大的山脉波澜起伏。在每个山尖上都有一个龙头,龙头朝里,在龙的背上插有一把箭柄,古人们认为鸱吻五行属水,将其放在房脊上可以起到镇除火灾的作用。其背上的剑,是为了起到装饰和加固房脊的作用。山面上砌出正脊吻兽、垂脊、扶风、悬鱼等,垂体结构为仿木的柱仿、斗拱、阑额等以承托上层平座。整个中层从外观来看内外互不相连高低相应浑然一体,并且每一层的装饰都互不遮挡。
第三层是一个八角形的亭阁,亭子的正南门门楣上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玉皇阁三个大字。在亭子里面供奉着中国珍贵文物,汉白玉雕玉皇大帝,玉皇阁的二三层与底部之间是没有阶梯可供攀登,既体现了玉皇大帝不食人间烟火,超然世外的神仙地位,又使人觉得玉皇大帝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给人们增添了一种神秘之感。
三层的阁顶,是一个八角攒尖顶,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攒尖顶的顶端是一颗铜质的火焰宝珠,在宝珠四周的垂脊上有骑狮子的仙人,还有骑狮子的蒙古武士。
玉皇阁最顶端是一颗铜质的火焰宝珠,它是蒙古族的吉祥物。顺着火焰宝珠往下看,在亭阁的垂脊上有两个骑着狮子的蒙古武士,其身上穿的皮毛衣服的纹路都是非常清晰,此琉璃构件从元代保存至今。
玉皇阁内部,像一个蒙古包一样,头顶是一个半圆的穹窿顶,这是蒙古族的建筑特点,底下四个角是直角的四块大青石集成的四个密集的斗拱,体现了汉代的建筑特点,整个建筑是一个蒙汉的巧妙结合体。上圆下方也印证了古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说法。
玉皇阁采用砖墙穹顶结构,元代穹顶在伊斯兰教建筑中使用较为普遍,但在道教建筑中较为罕见,玉皇阁是研究西域伊斯兰教建筑形制与风格对中土建筑影响及元明中国砖石拱顶建筑嬗变的重要实物,外观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风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
玉皇阁既是汉蒙文化巧妙结合的产物,对研究中国元代的文化艺术、建筑特点也有重要意义。